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長吁短嘆”的習慣,有些是因為繁忙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有些則是習慣性的“嘆上一口”。從中醫理論來說,這種表象背後可能隱藏健康問題。 嘆氣其實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也有它的好處:可使體內橫膈上升,促進肺部排盡濁氣,增加肺活量和血液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環,使身體處於鬆弛狀態,可消除悲傷痛苦、緊張焦慮及精神壓抑感,從而有益於機體內環境的調節和穩定,使機體臟腑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但如果習慣經常嘆氣或不自覺的想嘆口氣,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預警。“嘆氣”在中醫理論中稱為“善太息”,與情緒波動、神經功能紊亂、陰氣虧虛有關,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口唇乾裂、四肢麻木等症狀,是肝氣不舒、陰血虛弱的典型表現。 氣虛。有時候一些人明明心情不錯,但卻經常嘆氣,中醫認為這是氣虛的表現。由於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而致氣虛宗氣不展,欲得嘆息而後快。嘆氣也是人體的自救反應,舉個例子,鬱悶的“悶”字,字面解釋就是“心”被關在“門”裡面,出不來,自然不順心,所以人顯得疲乏抑鬱,沒辦法喜樂,只得通過嘆氣而使心情放鬆。人抑鬱久了,會耗傷氣血,所以鬱者多夾虛,而陰虛也會致鬱。氣虛所致的嘆氣具體症狀有常欲嘆氣、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質淡、舌體胖等。建議平時可多按摩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以補氣提氣。也可泡服黃芪、西洋參、大棗等補氣之品,或用補中益氣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