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情内伤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2)七情致病的特点: 一是直接伤及内脏;二是影响脏腑气机;三是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临床见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2.饮食 (1)饥饱失常:“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 13.劳逸损伤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过逸:“久卧伤气” 14.外伤 15.痰饮 (1)基本概念: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无形之痰” (2)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密切。 (3)病证特点: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 饮有“痰饮、眩饮、溢饮、支饮” 16.瘀血 (1)基本概念: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致血行不畅;二是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离经脉。 (3)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 17.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