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踮脚尖,或許大家都認為是芭蕾舞者的特有動作。 事實上,它還是一種養生運動。 踮腳尖在古代就被運用,原稱“敦踵法”,在西漢初期的《引書》當中就有“敦踵以利胸”的記載。
到底該如何練習踮脚運動呢? 聽聽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肺康復科、睡眠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建博的意見。
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劉建博表示,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 別看腳掌的體積小,在其內部卻彙集了身體一半的經絡。 足部既是三條陰經(肝、脾、腎)之始,又是三條陽經(胃、膽、膀胱)之終,且在足部有60餘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密切聯繫。
“精、氣、神”是人體內的三大寶庫,其中,足部與腎經經氣的關係最為密切。 因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所以人的雙腳就好比樹木的根。 老人只有把足部保養好,適當進行踮腳運動,才能更好地養護體內的臟腑。 從運動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踮脚運動主要能夠鍛煉到小腿后側的肌肉。 當人體站立(膝關節伸直)時,鍛煉的是比目魚肌。 “腓腸肌可以增加小腿的爆發力(如蹦跳能力),比目魚肌則可以增加腿的耐受力(如步行、站立能力),劉建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