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四大醫學典籍可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標誌。 其中《黃帝內經》和《難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神農本草經》奠定了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基礎。 2.《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3.《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4.兩晉隋唐時期:《雷公炮炙論》最早製藥學專著。 《新修本草》政府頒行第一部藥典。 宋金元時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論總結。 《敖氏傷寒金鏡錄》第一部驗舌專著。 5.《洗冤錄》是世界上較早的法醫著作。 6.《本草綱目》是一部藥物學之大成,由[明]李時珍所著。 7.中醫理論體系主要有三個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恆動觀念和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密切相連,同時還受社會,生存環境的影響。 這種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和機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的思想,稱為~。 辨證論治:包括辯證和論治,是中醫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獨特方法。 辯證:將四診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識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正邪之間的關係,然後概括為某一性質證的過程。 論治: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 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8.中醫學的認知和思維方法:司外揣內,注重整體研究,援物比類。 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陰陽學說 1.陰陽學說是指運用陰陽對立統一關係來研究解釋物質世界中的一切實物和現象中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長變化規律的學說。 2.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 (基本概念) 3.陰陽的基本特徵: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於陽。 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於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