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若有一人毫不保留告訴你他的經驗和教訓,那這個人簡直就是菩薩。 多年前,我在濟南坐診,買了一本書,裡面全是乾貨,我反覆讀,反覆背誦,反覆劃,反覆做記錄,反覆思考。 最後,許多疾病的有效率因這本書而提升了很多
。 這本書就是《朱良春用藥經驗集》,真是一本貼合臨床實際的中醫書,尤其適合青年中醫反覆研讀。
昨天一篇「半副葯退去病毒熱,三天走出鬼門關」的文章刷屏,裡面有一段話作者寫的很務實,很實在。 具體在下圖,應該一個字一個字去讀,尤其是最後兩句話。
辨證論治,這四個字學過中醫的人都懂,沒必要一提經驗就抬杠。 這四個字,幾乎成了許多中醫不願告訴別人經驗心得的擋箭牌了。 對於某一個疾病,比如咳嗽吧,即便是辨證論治,也不是毫無頭緒、漫無目的的辨證論治吧,總要有一個切入點和思路吧,這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辨證論治是一種理論分析,但是究竟怎樣辨證分型,怎樣入手,如何選擇方子和藥物,這本身就需要經驗,否則就成了空談。
正如有位同道所說,中醫的理論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現象的解釋,這個現象具體來說就是中醫治病的過程和結果,比如說醫案。 當明白這個道理后,就不會被所謂的名醫或大師的理論所迷惑,會巧妙的看懂其中的乾貨,並且毫不猶豫拿過來為我所用。
我們許多青年中醫之所以默默無聞,一是因為沒有人告訴我們乾貨,單打獨鬥,只能去找書籍,使勁讀書,一邊看病一邊讀書摸索。 二是因為做人做事的問題,直言快語,有些中醫其實已經成才,看病水準並不差,但不會與病人和領導搞關係,即便醫術再高,也難以成名,這就是現實
所以中醫成才與成名不是一個概念,沒有名氣並不代表你沒成才,對自己要有信心。 其實有不少青年中醫已經成才了,但是卻未必成名。 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名氣就妄自菲薄,這時更需要放平心態,看淡一切置疑、不信任,順其自然。
也希望更多的前輩,毫不吝嗇公佈出自己更多的乾貨,提攜我們這些普通青年中醫,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畢竟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看盡全天下的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