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高血壓,先天血管畸形惹的禍 檢查發現患上高血壓以來,陳先生的上肢收縮壓曾試過高達220mmHg。1個多月前,他感到自己時常頭暈,遂到當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提示,陳先生有主動脈縮窄的情況。 爲進壹步明確診斷、接受治療,陳先生來到省二醫心血管外科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後,被確診爲先天性血管畸形,主動脈縮窄。陳先生的降主動脈從起始部便開始變窄,最窄處的內徑僅爲7毫米。除此之外,他的下肢動脈血壓明顯低于上肢動脈血壓約60-70mmHg,而正常的下肢動脈血壓應高于上肢動脈血壓20-40mmHg。 陳先生的降主動脈最窄處的內徑僅爲7毫米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鍾志敏解釋,由于主動脈的狹窄通常位于上半身的動脈分支之後,這壹區域的大動脈縮窄會導致高血壓,並導致頭部和手臂的血液循環增加,以及腿部和下半身的血壓降低。如果情況非常嚴重,血液可能無法進入下半身,從而導致腹部器官及下肢缺血。陳先生的高血壓正是由此引起的,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 微創介入手術,“小支架”讓血液“動起來” 傳統的主動脈狹窄外科治療方法,需要開胸進行縮窄段主動脈切除或成形等矯治手術,手術創傷大,且並發症發生率較高、恢複時間長。 鍾志敏主任團隊綜合評估陳先生的病情後,決定爲他進行微創介入“降主動脈縮窄球囊擴張並覆膜支架植入術”。 在局部麻醉下,鍾志敏主任帶領手術團隊,在陳先生的腹股溝處開壹個3毫米的創口,通過血管造影機器的透視輔助,將介入球囊置入主動脈,擴張球囊後植入支架,利用支架將血管“撐開”。 陳先生手術前造影,箭頭所指爲狹窄處 支架植入後,陳先生的主動脈狹窄處較前明顯擴大,血流也暢通,上肢血壓下降至138/90mmHg,下肢血壓上升至144/82mmHg,術中無明顯不適。 主動脈狹窄處較前明顯擴大 術後,陳先生生命體征平穩,對手術效果滿意,目前已順利出院,回歸正常生活。 上下肢的血壓差異大,可能是主動脈縮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