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必不少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吧? 常常是氣短懶言,不想多說話,腦子裡空蕩蕩的,身體好像特別沉重,沒有一點兒力氣,吃什麼也都沒有胃口。 不像往常好像幹什麼都有勁兒,一口氣就能爬好幾層樓梯,說話聊天也是聲音洪亮,精力充沛。 一整個人好似洩了氣的氣球一樣,無精打采的。 氣是身體之源,是百病之本,把氣補足了,經絡通暢了,身體才會變得健康。 說到補氣,首先就離不開脾肺二臟,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主補脾肺之氣的一劑方藥,拯陽理勞湯,幫你趕走疲勞,恢復氣力。
拯陽理勞湯
拯陽理勞湯,出自明朝醫家李中梓的醫書《醫宗必讀》中。 組方:黃芪12克、白術9克、當歸9克、人參6克、陳皮6克、五味子6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生薑三片、紅棗兩枚。 服用:水煎溫服,每日2次,一般飯前半小時服用。 功效:能夠溫補脾肺之氣,治療脾肺氣虛導致的各種病症。 主要表現為勞傷氣耗,通常是指長時間體力勞動,而補益不足導致氣力消耗過多,以及周身倦怠,懶言、自汗、心煩,不思飲食,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狀。 方解:此方重用人參、黃芪、白術來益氣健脾,當歸養血補血潤燥,補氣的同時又不忘補血,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 在中醫理論中,氣和血是互生互化的,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就如同“水”和“水蒸氣”的關係。 所以說,補血也是在間接的補氣。 且人參、黃芪、白術均是偏溫熱的葯,當歸有潤燥的功效,能夠起到制約的作用,防止補益太過而生燥熱。 加以五味子有酸收的功效,能夠收斂脾肺耗散之氣,陳皮理氣行滯,肉桂溫經通脈,輔以生薑行氣,紅棗補中益氣。 上藥合用,氣血雙補,使得氣血充盈。 補氣又行氣,確保氣血流通順暢,不被阻滯。 且補而不燥,補中有斂,用藥謹慎,對於脾肺氣虛的人,有很好的補益效果。 拯陽理勞湯是一劑補氣的方藥,方中用到補氣的葯有人參、黃芪和白術。 這些都是補氣的葯,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人參:味甘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 主要用於大補元氣,對於元氣特別微弱,脈微欲絕的危急病症,有很好的復元效果,名醫張仲景先生就善於用此葯,如記錄在《景岳全書》中的獨參湯就只用了人參這一味葯,來補元氣。 此外,人參兼具補益脾肺,生津、養血的功效。 我們熟知的人參歸脾湯,就以人參為君藥,搭配白術、黃芪來補氣健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