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吃中藥,但是中藥什麼時間吃,服法有什麼不同,時間上有什麼講究,卻都不瞭解。
這些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大有學問。
服用時間有講究中藥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對提高療效大有説明。
那麼,藥方上標註的各種服藥時間,都應該如何理解呢?
空腹服
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服藥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以使藥性容易下達。
從部位上說,病位在下,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宜空腹服用。
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這樣可以使藥液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起效。
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30~60分鐘服藥。
從部位上看,病位在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藥方法,可使藥性上行。
此外,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對於脾胃不好的患者,大部分的葯都不適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尤以飯後1小時以上或半空腹狀態服用較好。
頓服
病情較急者,要急病急治,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
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及時迅速地發揮藥效。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宜採用頓服法。頻服
指分數次頻頻飲用或含在咽喉中。
凡咽喉病、嘔吐病患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如高熱患者,可頻頻予以服藥,一天多次,以使體溫快速降下來,儘快擺脫高熱對大腦的損傷; 治療喘證的中藥,如定喘湯、蘇子降氣湯等,也可不拘時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