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闡述天地萬物、宇宙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蘊含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和辯證思想,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運行的規律。
《易經》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在《易經》里,闡述了在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三點習慣,做到了,就能讓生活過得更好。
“守”時
《易經》中講:「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 吞雲吐霧的龍,尚且需要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能高能低,何況沒有“神通”的人,更需要厚積薄發,把握時機。
學會“守”好時機,方可事半功倍。
後來機遇巧合,陳師曾見到他的畫,十分欣賞,登門拜訪后,鼓勵齊白石不要迎合別人,走好自己的路。 終於在他58歲時,聲名鵲起,迎來事業巔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場順序。
在人生四季中,花期並非相同,有的花開在早春,有的花開在晚秋,但都是最美的。 在這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我們能否把握當下,在機遇來臨之時,將多年積累薄發,守得雲開見月明。
守時不僅是準時,更是把握時機。 在時機和時勢尚未成熟時,該蟄伏時要蟄伏,做好積累,待時而動。
“守”中
《易經》言:“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做人要中正立身,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
東漢時期,楊震赴任途中經過昌邑。 昌邑縣令王密拜訪,並懷揣著十斤黃金相送。 楊震沒接受,王密便說:「天黑,無人知曉。 ”
楊震回:「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聽後感到慚愧,怏怏而去。 這個故事還被傳為美談,且稱楊震為“四知太守”。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只有中正自己的內心,才能將人生過得明亮豁達。
“守”中,還要做到中和待人。
《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人在不受情緒牽絆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
|